强肝胶囊治疗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患者临床疗效
及瘦素的变化特征
- 研究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现在成为西方国家引起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在美国,它成为肝移植的第三大病因。在我国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多,NAFLD也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在脂肪肝的发病因素中反映肥胖最直接的指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以及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瘦素与单纯性肥胖引起的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针对肥胖脂肪肝治疗的有效药物较少,本研究应用强肝胶囊治疗脂肪肝,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瘦素的变化特征。
- 研究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体检中心就诊的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6~65岁,平均(39.5±10.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62岁,平均(39.1±9.1)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所有NAFLD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10年修订的NAFLD诊断标准,中心性肥胖诊断依据WHO于2008年制定的标准:BMI>25,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同时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指标:①临床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肝区隐痛或胀闷,可伴肝脾肿大;②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增高;③血脂异常,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1.71mmol/L。治疗前均经B超及CT检查证实有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像学改变。
3排除标准
由慢性心力衰竭、营养不良及妊娠所致的脂肪肝;由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小肠旁路手术、肝细胞中毒性损伤、慢性发热性疾病等引起的脂肪肝;由病毒、药物中毒、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肝病。
4治疗方法
研究期间2组均严格戒酒,适当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运动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肝胶囊(石家庄东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80012)2.0g/次,2次/d,早晚饭后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H56536,国药准字H20051408)20mg/次,1次/d,晚饭后口服。2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
5检测方法
测量患者用药前后体质量、身高、腰围及臀围,计算BMI及腰臀比。采集禁食12h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血清备用。瘦素测定应用美国LincoResearch公司人瘦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步骤操作。
6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BMI、腰臀比、肝脾CT比值、ALT、AST、γ-GT、TG、TC、瘦素指标。
7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肝脏大小及回声均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B超检查脂肪肝明显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改善,B超检查脂肪肝有所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各项要求。肝脾CT比值>0.7为轻度脂肪肝,>0.5~0.7为中度脂肪肝,≤0.5为重度脂肪肝。
8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SNK-q检验、成组设计的t检验和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治疗结果
1肥胖程度与肝脾CT比值肥胖程度越重,肝脾CT比值越小,中度和重度肥胖者肝脾CT比值小于轻度,重度肥胖者肝脾CT比值小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ALT、AST、γ-GT和瘦素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肝脾CT比值、T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组腰臂比、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讨论
NAFLD指肝脏病理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一类慢性疾病。多由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NAFLD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肥胖导致血脂增高诱发NAFLD。研究证实,小学生中体脂含量高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质指数正常是NAFL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治疗前脂肪肝较重,血脂高,治疗后脂肪肝好转,血脂降低。
NAFLD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为其危害大,故如何对脂肪肝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证实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也在NAFLD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就是“二次打击”学说,即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又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另外,瘦素通过胰岛素抵抗和改变肝细胞的胰岛素信号,促进肝细胞中脂肪酸含量增加,在肝脂肪变性甚至纤维化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NAFLD患者的胰岛素及瘦素显著升高,高瘦素浓度可致血胰岛素水平上升及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改变信号转导,加重脂酸堆积,从而促进脂肪肝发生。虽然瘦素水平高,但肥胖者存在瘦素敏感性下降,存在瘦素抵抗,使瘦素不能发挥降低体质量的作用。脂肪肝危害较大,但目前对NAFLD患者的治疗尚不能尽如人意,有报道应用中药结合运动疗法通过调节多种脂肪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改善脂质代谢和胰岛索抵抗,对NAFLD病变程度的改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中药治疗对NAFLD有独特疗效。
本研究应用中成药强肝胶囊治疗NAFLD,然后通过肝脏CT及临床疗效来观察患者脂肪肝的好转情况。强肝胶囊由茵陈、板蓝根、党参、山药、黄芪、当归、丹参、郁金、茵陈、黄精、秦艽、泽泻、甘草等药物组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强肝胶囊后患者BMI、腰臂比降低,肝脾CT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瘦素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LT、AST、γ-GT治疗后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表明强肝胶囊可通过降低血脂、瘦素,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来改善脂肪肝。而且通过CT得到证实。
综上所述,在治疗肥胖导致的NAFLD时首先应坚持基础治疗,即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中等量有氧运动,通常需要有一定程度的BMI、腰围下降;同时加用强肝胶囊治疗可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刘红芬,范亚坤,张淑梅,等 强肝胶囊治疗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患者临床疗效及瘦素的变化特征[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1):1259-1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