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张幼玲的矛盾

记者:张医生您好,您作为男科和肾病专家,在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您觉得哪个最贴切?
50来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我觉得就是矛盾。
而且矛盾贯穿我行医的这么多年,想把什么都学好,什么都能看,做一个全科,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这是矛盾。
慢病的诊疗方针是打基础,一步步来,但是患者的需求是药到病除,这是矛盾。
药材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贵,用量也得越来越大,患者的身体才有反应,但是费用越来越高,大多数患者的收入不高,负担不起很高的医疗费,这也是矛盾。
记者:为什么是矛盾呢?
首先第一点,我主要是擅长男科,肾病方面。
这两点没有一个问题,是短期造成的,再加上我是中医,而且还是基层的中医,最后到我这儿的,基本上都是很严重的。
大多数患者的需求就是快,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没法快,这是一个矛盾。
第二点,来看病的,只有20%是条件特别好,对价格不在乎,只要求效果好。
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价格贵了,即使效果很好,很多都会打退堂鼓,甚至有很多在治疗结束后,恶语相加。
但是看病不能挑患者,不可能因为患者经济情况差,就不给患者看病,甚至有很多低保户,过来就诊。
以前的时候,患者经济很困难,我就把水剂的方子拿给他,患者图便宜,不知道从哪儿买的药,好多一看就假得不行,吃了后不仅没效果,还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还抱怨医生医术不行,医生也只能默默承受。
第三点,真正的中医越来越少。迎合患者和市场的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中医逐渐西化,特别是男科方面,中药配西药比比皆是,经常有医药代表过来,推荐一些速效的西药,配合中药一起服用,说现在这种方法很流行,患者也喜欢。我总是摆摆手,如果非要这样才能生存,才能赢得患者的赞扬,我情愿退休回家,这个病不看也罢。
迎合市场患者求快求速效的特点,就会让中药变得不再是治病了,而是掩盖西药不良反应的一个补充。
导致很多坚持原则的中医,逐渐被市场淘汰,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要么关门,要么转行。
所以也导致来我这边的患者,好多都是吃西药都没有反应的重度男科患者,接诊他们,治疗周期长,难度大,患者不一定理解,不接诊,又违背了做医生的初心。这也是矛盾。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一件事,去给富豪去做保健医生,来我这边看病的有钱患者也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管,企业大领导,很多也提过这个事情。
但是这样就违背了我看病的初衷,想要精进医术,就得接触大量的病例,服务于少数人,就没办法做到这点,就无法有足够的案例去总结经验和教训。这又是一个矛盾。
而且看的病人越多,虽然看好了那么多人,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即使只有10%的失败率,这么多年积累下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做医生,你就得承受这部分人的批评和不理解。特别是方子开大了,在当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大环境下,做医生,想看好病,就得去承受。
都说人怕出名,出名就得承受更多的非议。
特别是央视采访报道后的这两年,患者的期许非常高,经常遇到求医问药二十多年没有什么结果的患者,来了就表示您必须得一个疗程解决我的问题。
我总是耐心的跟他解释,你的情况一两周解决不了,得分开来一点点解决。
跟他讲得很仔细,患者也能明白,睡一觉就都抛开脑后了,吃了几天,主要问题没解决,就表现得非常失望。
其实看病和读书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找了个优秀的老师,就能马上把大学的内容学好,但是前提是你有高中的基础,而不是小学都没念完。
老师得把你这部分缺失的补上。但是患者不知道,我这部分是缺失的,这又是矛盾。
记者:那您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
未来的打算一直没有变过,我都七十多了,看病就是其次,
为什么我把每个患者的病情,用药,每次用药后的变化都记录得非常清晰,抽空我还经常去云贵川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学习。
我所做得一切,都是为了将来我能把我的医术、经验和大量的医案,最后汇聚成一部完善的临床和地方特色用药指南,把我们家传四代传承的十三方能更加完备,传承给后人。
至于患者理不理解,我觉得都不重要了,只要我用心给他接诊,用心去提高诊疗水平,去帮到更多的患者,有这些就够了。
至于因为对当下追求药材品质和效果,导致的价格问题,对速效的预期达不到而产生的矛盾,我觉得时间会慢慢让他理解的。
就像西医有一些非常昂贵的特效药,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虽然让很多人一顿吐槽,但是不可否认,他也给了很多人希望,也帮助到了很多人。
时间会让他越来越便宜。
同样中医也是,当优秀的中医越来越多,好的中医技术越来越多,中草药的供应越来越丰富,中药的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造福更多人。
我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愿中华医药,能伴随着大国崛起,一样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