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引,走一场中医的万里征途
作者:徐竹青
导语:一段时光,接过一缕穿越千年的药香;一程青春,奔赴一场照亮传统的远征。在今日中国,中医将走向何方?这不是一篇论文的结论,而是一个青年学子,用整个青春书写的答案。
十八岁那年,我攥着一张向北的车票,从我的家乡安徽出发,把故乡的炊烟与蝉鸣妥帖收好,背上了装满憧憬的行囊。箱底叠着的,除了对大学课堂的无限期待,还有几分涉世未深的懵懂,以及对未知前路的浅浅茫然。彼时的“中医”,于我而言不过是个模糊的符号——是古籍里飘出的淡淡药香,是父辈闲谈中“悬壶济世”的遥远传说,是只可远观、未曾触及的古老意象。
我从未预料,这趟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会成为重塑我人生的重要契机。它不仅让我真正走进中医的世界,读懂经络与本草的智慧,更让我清晰望见:那条属于中医、也属于我们这代传承者的路,满是荣光,亦任重而道远。
(一)初识:从“记诵”到“感知”的震撼
大学的第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这些古老的词汇如同天书符咒,最初只是我笔下亟待记诵的条文与考试的重点。我以为中医的精髓,尽数封印在泛黄的古籍里。
真正的启蒙,发生在那间充满浓郁药香的中药房。我手持戥子,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秤砣,看着形态各异、质地不一的药材从百子柜中滑入戥盘。当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拾起一片甘甜的甘草,娓娓道来它“调和诸药”的中正平和;又拈起一撮苦味的黄连,点破它“苦寒燥湿”的决绝凛然时,我内心的某种东西被瞬间点亮。
我忽然懂得,掌中这些看似平凡的根、茎、叶、果,不再是枯燥的植物标本,而是承载着天地四气五味的灵物,是拥有独特灵魂与使命的战士。它们遵循着“性味归经”的古老法则,在人体内进行着一场精妙绝伦的攻防战。那一刻,书本上僵化的理论,第一次在我指尖活了过来,有了呼吸与温度。
(二)深耕:在临床中触摸生命的脉络
当理论的基石在脑海中垒成高塔,我渴望走出书斋,踏入那片“真枪实弹”的临床疆场。于是,我跟随老师的身影,走进了诊室。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一根纤细的银针,如何像一位高明的外交家,瞬间化解肩臂间的“僵局”,让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也目睹了一剂源自千年的经方,如何温柔地抚平紊乱的气机,为常年被胃胀困扰的病人脸上,带回久违的舒坦。
我沉下心来,学习“望闻问切”这门与生命对话的艺术。在舌苔的厚薄与色泽间,我试图解读病邪的深浅去留;于脉象的浮沉迟数中,我细细聆听气血的盛衰交响。我深深地为这种不依赖冰冷仪器,而全然凭借医者身心去感知的医学所折服。然而,我也清醒地看到它的现实困境:有时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沟通,才能换来一份将信将疑的尝试;有时,也必须借助现代医学的精准报告,才能为古老的智慧赢得一份无可辩驳的信服。
这一切都让我深切地领悟到,中医的未来,绝不能是孤芳自赏。它既需要我们对古老道统的虔诚传承,更需要有拥抱时代、勇于创新的胆识与智慧。
(三)求索:为古老智慧寻找当代回响
我的探索并未止步于诊室的门槛。我深知,若要让中医真正走入这个时代,就必须主动去叩响它的大门。于是,我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将热忱与才智带到了创新的舞台。在那些思维碰撞的赛场上,我们努力扮演着“转译者”的角色,试图用严谨的项目逻辑与前沿的科学视角,为古老的智慧构建一个现代语境。
我们将深邃的医理转化为一分钟的生动影像,让一个穴位的妙用、一味药材的性情,通过屏幕那端的光,点亮大众认知的角落。这个过程,远比翻阅古籍更为艰辛。它要求我们不仅是医学生,更要成为研究者、策划人,甚至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当我们的努力在聚光灯下获得认可,当创作的科普内容被一次次传播与点赞,我心中愈发明亮:这并非单纯的荣誉,而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推卸的使命——让那些沉睡在竹简与线装书中的古老智慧,能够被当代社会真正地“听见”与“看见”,并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四)前行:我的征途,是中医的星辰大海
如今,我仍是一名行走在途中的中医学生。回望来路,从最初心怀敬畏的见习生,到即将肩负更多责任的实习生,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对这份事业理解的深度。我深知,过往的积累不过是为远行备下的干粮。中医的未来,依然山高水长。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既要有沉潜于古籍的耐心,又要有走向广阔天地的勇气;既要能在一方一药中精诚钻研,又要能在时代浪潮里播撒星火。
十八岁那年,我推开那扇刻着千年智慧的大门,瞥见了一片无垠的星辰大海。而今,风帆已张,长路在望。我愿以青春为火,以初心为引,将全部的热忱投入这副传承千年的“方剂”之中,为它注入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生机。
这条路,是继承之路,更是开创之途。每一代人都有其必须跋涉的远征,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便是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它本应拥有的、温暖而璀璨的光芒。
